从一则案例来看监管层为何要叫停私募基金投资非标准债权
新闻一:
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2016)浙0502民初1671号《民事判决书》引起了大家对“明股实债”的讨论;
新闻二:
2016年11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获悉,在拟修订的私募基金监管文件中,监管层或正在考虑暂停私募基金的非标债权投资业务。
此判决一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他与原告新华信托之前取得的胜诉判决结果截然相反(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在类似的相关判例支持原告胜诉),本案有其特殊性,是借款人破产清算案件,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要讨论的内容是案涉款项到底是借款还是股权转让款?从案例判决结果来看答案显而易见。
法律作为衡量现实生活的标尺,定性尤为重要,“股是股,债是债”应当是法律应有之义,为什么会出现“明股实债”也许就是因为之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下的原告胜诉判决引导之果。
“名股实债”是实践操作中被经常采用的一种投资形式。此类“名股实债”的交易模式通过系列文件的签署,将债权包装成股权,模糊了股权与债权的界限,因此,在认定此类交易的性质时,通常会产生较大争议。笔者理解这种“模糊”是人为的,本身股权、债权两种法律关系泾渭分明,之所以要搞成“模棱两可”让笔者联想到之前的另一则新闻“监管层或正在考虑暂停私募基金的非标债权投资业务”,银监会、证监会监管交叉地点正是“模糊”的诱因!
包括投资非标准化债权、发放委托贷款或提供担保、从事无限责任投资、向私募管理人及其关联方出资等活动有可能在新的私募监管框架内被监管层考虑设置为禁止项。同时,基金业协会自下周起或停止私募债权基金备案。
拟修改《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私募基金财产不得用于下列投资或活动:
(一)投资非标准债权;
(二)为他人提供贷款或者担保,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担保的除外;
(三)从事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
(四)向管理该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股东、关联方、私募基金托管人出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投资或者活动。
此前监管层早就体现了债权类私募基金的监管思路:
1、2014年1月,国务院:禁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债权类融资业务。
2014年1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 (八)规范发展私募投资基金业务。要按照不同类型投资基金的本质属性,规范业务定位,严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债权类融资业务。
2、2016年8月,基金业协会:限制通道业务和非标融资业务
依据资管业务定位,分类处理现有业务
(1)禁止产品刚性兑付和结构化配资业务,禁止资金池
(2)限制通道业务和非标融资业务
(3)加大对投资顾问产品和结构化产品的规范力度
(4)鼓励有能力的机构拓展主动投资管理类业务
3、2016年9月证券基金业协会删除债权类分类
中国基金业协会于2016年9月8日在官网发布《关于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上线运行相关安排的说明》,并正式上线运行“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根据该系统发布的《有关私募投资基金“业务类型/基金类型”和“产品类型”的说明》,基金业协会对私募基金的分类做了重大调整。删除了原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中“其他投资基金”类型下的“债权基金(非标债权、委托贷款)”。
银监会在2013年3月底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8号)中对非标准化债权界定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事实上,部分私募机构通过备案、发行私募基金为部分地方平台、房地产企业提供非标融资等类信托业务,而该类业务在私募行业并不鲜见,在产品结构上,部分私募基金甚至体现为明股实债、附回购应收账款投资等。
所谓“明股实债”,即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合作客户共同发起的产业基金(或资管计划),撮合资金投资于基金(或资管计划)优先级,合作客户投资基金劣后级,基金资金投资目标项目,方式包括债券、股权、收益权等。其中,“明股实债”资金以股权方式进入,并与投资期初与合作方签署回购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后由其溢价回购股权或提供保障措施。预计2016“明股实债”类资产规模约2万亿,较年初增长25-30%。展望明后两年,我们预计仍将维持40-50%的较快增长。目前银行理财、集合信托以及保险公司是明股实债类投资的主要参与主体。按照投资额度计算,预计银行理财占比45-55%,集合信托占比40-50%,保险公司占比0-10%。
监管层考虑暂停私募基金的非标债权投资业务,也许就是想堵上这条通道,让“债、股明晰”,分业监管!
目前前述判决还只是一审判决,未来司法裁判的最终结果将决定“明股实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笔者认为随着监管的不断深入,模糊地带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人为造成的“模糊”,我们也期望监管层的政策能早日落地。